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阳泉百团大战纪念馆参观时,殷切寄语在场的青少年学生,“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这句嘱托凝结着深厚的历史意蕴和深切的时代召唤。它不仅是对青年成长的谆谆教诲,更是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表达。百团大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可战胜的抗战意志和磅礴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馆大厅重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是勉励今天的青少年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继承先烈遗志,勇做民族的脊梁。
苦难辉煌中淬炼堂堂正正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从鸦片战争的炮火到甲午海战的惨败,从八国联军的劫掠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几度站在存亡绝续的关口。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古老文明的安宁;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国人痛感积贫积弱之害;1901年《辛丑条约》强加于中国,巨额赔款、外交受制使国家主权遭受沉重打击。接连的惨痛教训,使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这些苦难让亿万国人痛彻心扉,也让无数志士仁人幡然醒悟:一个民族若要生存,就必须奋起自强;一个国家若要立足,就必须坚毅自立。
正是在这苦难激荡的时代大潮中,青年成为最先觉醒、最先行动的群体。五四运动以“外争国权、内惩国贼”为鲜明口号,集中体现了先进青年群体在国家危亡面前的政治自觉与历史担当,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先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广大中国人指明了救国救民的根本方向,无数共产党人以生命之火照亮民族前行之路。面对敌人的酷刑,29岁的陈延年慷慨高呼“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毅然昂首走向刑场。他的弟弟陈乔年同样秉持革命信念,在英勇就义前留下誓言,“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36岁的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临刑前留下震撼人心的话语,“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们以短暂却炽烈的青春,书写了共产党人的铮铮骨气,生动诠释了“堂堂正正”的真正内涵。
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更是民族救亡的先锋。1935年9月17日,在南开大学“始业式”上,爱国教育家张伯苓提出了振聋发聩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爱国三问”,一问民族血脉,二问家国情怀,三问责任使命,直击人心,引起广大青年学子的强烈共鸣。随后,一二九运动在北平爆发,数千名大中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他们沿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掀起全国抗日救亡的新高潮。此后,无数青年奔赴战场,投笔从戎,以青春和生命守护民族尊严。这股由青年汇聚的血性与担当,在百团大战中得到集中体现,成为共产党领导下民族抗战的壮丽篇章。1940年,在敌强我弱的险恶局势下,八路军发动105个团英勇出击,连战连捷,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那一场场激烈战斗,不仅震撼了侵略者,也向世界昭示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的精神风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堂堂正正”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纵深中凝结而成。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新知,到五四青年的呐喊呼号;从革命先烈的舍生取义,到抗日战场上的浴血奋战,那个年代的青年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堂堂正正,是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独立自主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精神气质。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在一次次灾难打击面前没有倒下,在一次次强敌压迫面前选择抗争,在一次次历史转折中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这股精神力量跨越时空、代代传承,凝结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回望那段苦难与抗争的历史,就能够更加深切地理解:所谓“堂堂正正”,正是在危亡之际不做奴隶、不甘屈辱的精神坚守;正是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敢于斗争的挺膺担当。堂堂正正的姿态,是百年风雨中淬炼出的民族气质,是亿万中国人的血脉共鸣与心灵选择。
民族奋进中铸就光荣自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光荣自豪”的根本源泉。新时代青年之所以能够光荣自豪,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历经磨难而始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有一段波澜壮阔、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有一个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政党。
光荣自豪源于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璀璨的历史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古老文明,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深厚的文明底蕴,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丰饶的精神家园和清晰的身份坐标,是个体文化自信最坚实的基座。我们有“志存高远、泽被苍生”的人生理想,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气象,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有“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造智慧,还有“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包容胸怀,以及“协和万邦、四海同心”的大同理念。这些思想与价值,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正是因为有如此厚重的文明传承与价值积淀,中国人才能在世界风云激荡中保持文化定力与思想自觉。中国人的光荣自豪,正源于对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的深切认同,也源于在历久弥新的文化根脉中找到价值归属。
光荣自豪源于新中国创造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余年间,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跨越;我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我国在航天、高铁、5G、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发展的综合国力和战略支撑更加厚实,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成就、独立自主的科技突破、持续提升的民生福祉、不断扩大的国际影响力,都让中国人昂扬自信有了更为坚实的现实依托。中国人的光荣自豪,正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深刻认同,也源于对自身作为这一伟大历程参与者、见证者、贡献者的价值确认。
光荣自豪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制度的显著优势。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艰苦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它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广阔前景和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我们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是推动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团结奋进、社会长治久安的最大底气。正是因为党的领导,国家才能在重大关头凝聚力量,在关键时刻果断决策,在长期实践中行稳致远。中国人的光荣自豪,正源于我们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政党,能够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能够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光荣自豪根植于厚重的文明传统,成就于新中国的伟大实践,巩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份光荣自豪,让中国人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有信心,在应对复杂挑战时有定力,在投身世界舞台时有风采。新时代的中国人,正在把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转化为前行的自信,把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转化为奋斗的豪情,在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中坚定从容、风华焕发。
复兴征程中锚定人生坐标
历史是根,现实是基,未来是方向。新时代中国人要在历史中涵养“堂堂正正”的风骨,在现实中夯实“光荣自豪”的底气,更要在未来中锚定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堂堂正正与光荣自豪从来不是彼此孤立的价值要求,而是内外贯通、相辅相成的整体。唯有深刻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才能在纵横交错的历史进程与层出不穷的现实挑战中,确立起属于自身的价值根基,塑造起挺立于民族复兴伟业中的精神主体性。
堂堂正正,是内在的修为,是信仰和人格的纵深;光荣自豪,是外在的自信,是共同体情感的彰显。前者强调“如何做人”,后者强调“如何立世”;前者注重信仰的坚定和品格的砥砺,后者注重自信的培育和命运共同体的联结。二者相辅相成,正如根与叶、体与用。如果缺乏堂堂正正的内在涵养,光荣自豪便会沦为无根的自我陶醉;如果缺乏光荣自豪的外在拓展,堂堂正正也难以形成与时代同频的价值共鸣。二者交融贯通,正是在个人的生命轨迹与民族整体的历史进程之间架起桥梁。唯有内外兼修,新时代青年才能真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既能内心正直笃定,也能外在生机勃发。
这种价值上的统一,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对现实与时代的深刻把握之中。堂堂正正与光荣自豪,绝不是抽象的道德宣言,而是回应时代之问的实践逻辑。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考题”,而新时代中国人面临的最大考题,就是如何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把自我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守住价值根基,在世界风云的变幻中实现自我超越。这个考题既是个人成长成才之问,更是国家兴衰成败之问。
回答好这一时代考题,必须正视所处的挑战。新时代赋予青年以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和壮丽舞台,也对青年的综合素质和精神状态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为青年打开了广阔天地,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每一个领域都呼唤青年的智慧与担当;另一方面,全球化逆流、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社会深刻转型,也让青年切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在这样的历史坐标中,“堂堂正正”绝不是轻松的姿态,而是一种在风浪中依然挺立、在诱惑中依然坚守、在挑战中依然奋进的力量;“光荣自豪”也不是停留在口头的自我表白,而是需要通过行动去证明、通过担当去赢得、通过拼搏去实现的庄严承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标准。这12个字,不仅是对青年时代之问的郑重回答,更是“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有理想,就是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让青春在远大志向中坚定方向;敢担当,就是在国家需要、民族呼唤之际挺身而出,在大事难事面前勇挑重担、勇往直前;能吃苦,就是在艰难困境和复杂环境中主动磨砺意志,在挫折中汲取力量,在坚守中锤炼本领;肯奋斗,就是把拼搏作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把汗水洒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把奋斗足迹镌刻在祖国大地上。这些要求,既是对青年的人生指引,更是实现“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精神气质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的中国人,要以内心的正直和坚定托起“堂堂正正”的风骨,以昂扬的自信和从容点亮“光荣自豪”的气象,在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的交汇中砥砺精神,在世界舞台与民族复兴的交汇中展现风采。我们要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做最好的自己,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
(执笔:廉思,中央团校副校长、二级教授)
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