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美国海军“迈克尔·蒙索尔”号(DDG-1001)驱逐舰,这艘排水量达1.4万吨的“科幻战舰”,悄然停靠在日本横须贺军港。然而,这艘本应威慑中国的“利器”,却带着难以掩饰的尴尬与破绽,最终沦为解放军电子侦察的绝佳靶子,其“探路”之旅,更像是对自身技术瓶颈的无奈暴露。
美军试图以“迈克尔·蒙索尔”号牵制中国在西太平洋的海空力量,其母港设在距离东海仅一步之遥的关岛,此次部署路径清晰:3月底自圣地亚哥启航,经夏威夷、关岛,期间还与“尼米兹”号航母编队进行了联合演练。然而,这看似精密的部署却掩盖不住其三大致命缺陷:
首先,是其标志性的155毫米先进舰炮(AGS)彻底失效。这“天价玩具”——单发炮弹造价高达80万美元——因成本失控,项目被叫停,6年来从未实战射击,如今已成舰上官兵戏谑的“浮动博物馆展品”。 这“科幻战舰”的核心武器系统形同虚设,其威慑力自然大打折扣。
展开剩余79%其次,是其全电推进系统(IPS)的顽疾。这艘“问题军舰”的动力系统故障频发。4月21日,该舰在关岛附近突发重大工程故障,返港维修近两个月。海水渗入油路导致断电的缺陷,自2016年首舰服役以来便反复出现,严重影响其作战效能与可靠性。
再次,其引以为傲的隐身性能,也因为设计缺陷和后加装设备而大打折扣。为了隐身,该舰采用了穿浪逆船舷舰体设计,但在风浪中却产生剧烈的横摇,导致船员晕船率高达70%。而后期加装的通讯设备又破坏了隐身涂层,需要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全面重涂维护,这不仅增加了维护成本,更降低了其隐身效果的持久性。
正是明知这些问题,美军却依然将其派往亚太。其真实意图昭然若揭:为后续高超音速导弹的部署“探路”。计划显示,任务结束后,“迈克尔·蒙索尔”号将返美拆除一门主炮,换装4座APM高超音速导弹发射管,单舰载弹量将提升至12枚。
这堪称美军“断腕式自救”的转型,反映了“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尴尬处境。最初定位为“对陆打击平台”的它,因主炮失效而战略失败,如今不得不押注高超音速导弹寻求翻盘。新型APM发射管直径达2.2米,可冷发射3枚射程超过2776公里、速度达15马赫的CPS导弹,配备变轨机动弹头,旨在突破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直指中国东风-26/21D反舰弹道导弹。
然而,技术风险依然巨大。2024年陆基CPS导弹试射多次失败,舰载整合预计要推迟至2027年测试;美国政府审计局报告更指出,朱姆沃尔特级的改装复杂度远超预期,后甲板结构改造方案至今未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055型驱逐舰,在数量和实战能力上已全面超越朱姆沃尔特级。朱姆沃尔特级原计划建造32艘,但因成本失控最终仅建造3艘;而055型驱逐舰已服役8艘,且建造速度保持在每年3艘左右。在火力方面,055型配备112单元通用垂发系统,兼容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而朱姆沃尔特级仅有80单元MK-57垂发系统,且无法兼容标准防空导弹,区域防空能力薄弱。更重要的是,055型的单舰造价约为10亿美元,仅为朱姆沃尔特的1/8,却实现了双波段雷达、综合电推、反导反舰的全能化。美军内部对此心知肚明,甚至有舰员坦言:“朱姆沃尔特是漂浮的实验室,055才是实战之王。”
“迈克尔·蒙索尔”号的逼近,反而成为解放军反隐身技术演练的绝佳机会。815A型电子侦察船紧随其后,对其实施全天候跟踪,收集其隐身舰体的雷达反射特征、电磁频谱信号及红外抑制参数,这些数据将直接用于优化中国反隐身系统及东风系列导弹的制导算法。 2024年,解放军在戈壁滩竖立了酷似朱姆沃尔特级轮廓的靶船,进行实弹测试,模拟实战检验反舰弹道导弹的打击效果。 JY-27A等反隐身雷达以及天基侦察系统构成的立体监控网,让美军的隐身企图难以得逞。 正如美军报告所担忧的那样,朱姆沃尔特级的光学隐身缺失,使其很容易被图像制导导弹锁定。
“迈克尔·蒙索尔”号的命运,以及朱姆沃尔特级的困境,深刻揭示了美国海军的深层危机:技术冒进导致成本失控和项目夭折;工业能力萎缩,年均造船吨位远低于中国;老旧舰艇超期服役,更新换代缓慢。 此次部署,实际上并未搭载实战导弹,主炮形同虚设,“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威胁”。当“迈克尔·蒙索尔”号孤身横穿太平洋时,中国山东舰和辽宁舰双航母编队正在突破第二岛链。美军试图用一艘问题战舰挽回颜面,却反而暴露了其在亚太地区日渐式微的现实。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